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师德及工作规范
一、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主导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会上指出: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一所学校办得好坏,教师、大师至关重要。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学校,不能称之为学校;没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学团队,培养不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办在昆明郊外的西南联合大学,云集了一批我国当时的名师大师。在该校总共招收的600余名大学生中,后来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荣获诺贝尔奖,还有两位成为我国的院士。学校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更缺乏良好的校园环境,只有名师和大师以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复兴中华民族的育人和学习氛围。
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1.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教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继承、传播、发扬和创新,是高等学校的职责和义务,也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四大职责和义务中,培养合格人才是首要的、也是根本的、最重要的任务。党的十六、十七、十八大均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除了教育公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等之外,其核心内涵是培养的人才是高质量的。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质量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外,新时期,要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即就业率、对口率、底薪、创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学校和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以教学为中心是不能动摇的。
2.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进行教学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改革、管理规章制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考核改革、教学评估中高职衔接等等。专业建设研究可以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有利于办出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开发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开放性、实践性、有效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可有效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四合作、四共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实现的最佳途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可以大大提高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等等。
省教育厅高教处每年均会发文,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安排教学研究立项指南,学校也会有相应的立项研究课题。省厅2013年立项文件要求,全面研究人才培养各环节,深层次突出问题;高职教育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资源共享共管;高职教育信息化;示范建设;校企合作模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各位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特长,申请省校级教研项目,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新的高职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和省每四年开展一次教学成果奖评审,获得省级奖者,等同于省级同等科技进步奖。获奖个人在职称评聘中将大大受益,学校的知名度也会大大提升。下一次成果奖评审将在2016年。
科学研究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改革教学内容的源泉。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科研不是强项,但科研还是必须要开展的。高职的科研要着眼于实用性研究,着力在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高职更多的科研课题应瞄准企业的需求,把眼光放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倘若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将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与长久性。试问,总让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安排人员担当兼职教师,建实训基地等等,而企业尝不到任何甜头,他干吗?我们的教师有能力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这才是企业需要的,当然,给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也是企业的诉求之一。另外,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教师在科研中、在技术服务中,接触到的都是企业最新的工艺、技术、材料、装备、理念、标准等,因而可将这些新东西纳入到教学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这对于学生今后就业无疑大有益处!
3.社会服务
从原则上讲,社会服务包括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与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为社会各类人员、含农村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为在岗中职毕业生提供深造平台,为各类人员的职业资格进行鉴定,为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贡献,为构建终身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供支撑,对外合作交流等。
我个人认为除了培养合格人才以外,最重要的社会服务是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因为这是企业最需要的。因此,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将涉及到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成败,决定校企合作的紧密性与长久性。
4.文化传承与创新
这儿讲的文化,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主干,兼以并蓄了异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而从未中断的文化,它处处闪耀着智慧和理想之光,创造了璀璨无比的五千年历史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汉族传统文化由先秦奠定,主要有儒家、道家为代表,以儒家影响为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人合一;三人行必有我师;与时俱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等等均为典型之代表。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四小龙的发展,乃至日本的经济发展均有儒家学说之贡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我们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而要发扬、创新。如果21世纪是中华民族的世纪,中华民族要引领21世纪,中国要给世界什么?除了做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外,面对当今纷繁万千的世界,我们更需要在立足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领导有创新,创造一个更高水准的中华新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这样我们就拥有了文化的引领力,能给未来世界奉献新的文明。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它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的方式,形成了民族的文化特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已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和义务,也是每一个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受外来不良意识和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我们在校的学生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我们必须注意传统文化德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以德育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明天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合格人才,是涉及到我们千秋万代的大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历史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想必大家已经学过。我们不妨简单重温一下。
1.爱国守法
2.敬业爱生
3.教书育人
4.严谨治学
5.服务社会
6.为人师表
四、教师工作规范和应当参与的其它工作内涵
1000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首、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在这儿给我们勾画出了教师的工作职责与规范,作为教师要教书育人,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要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学校制定的《教师工作规范》在社会角色、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守则、教学工作规范、奖惩五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规范全面、细致、科学,我希望、我也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一定会认真执行的。
下面,除了教学的具体工作外,我就深入教师职责范畴,与教学工作紧密关联的其它工作内涵说下个人看法。
1.更新教育思想、转表教育观念,牢牢把握高职教育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晚(上世纪末),但发展快,尤其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颁布后,发展速度更是空前。近几年,有关高职教育的新观念、新举措、新要求不断涌现。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务必要学习这些新事物,理解并掌握这些新事物,立能立于发展的前沿,做出成绩,做出更大贡献。
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每一位高职教师都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并切实去实践,只有思想观念先进,才能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大方向。
近几年来有哪些新观念、新举措、新要求呢?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道路。这一高职办学方针不是新的,但因为在前些年,在一些地方和院校出现了偏离,受到了干扰甚至被忽视,因而教育部在近几年所颁发的文件中,反复作了强调。现在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服务社会的问题,重视学生就业问题、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高职办学体机制问题,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更为突出的重视。这是因为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合作实现四合、四共深度融合的大事。
(2)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的问题直到教育部2006年的16号文件才给予了说明。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随后的六年里,出现了诸如高级技能型、高端技能型等多种不同的提法,如何去培养也是出现了多种思路和方式。直到去年,因为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部才明确了中职、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中职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院立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共管、共育、共考核、共同评估人才培养工作,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法和 ,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
(3)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教育部一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是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予以牢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我们务必为学生提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我们必须体现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总学时略大于理论教学总学时,而不是越大越好,否则高职院校就成了培训机构了。
(4)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要求是基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而提出的。前边我已谈过,没有企业就参与,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实践中,要做到校企深度融合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能力普遍偏弱,要在这方面有质的提高,尚需时日。然而培养人才时不我待。中央看得十分清楚。因而利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学校参与的一种组织形式(如董事会、理事会、职教集团等)来共同办学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作为专业,可在总的办学体机制下,成立分理事会、职教集团或专业教学委员会等。
(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面向岗位(群)任职要求,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总和。
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课程+培养过程+方式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是16号文件首次提出的,现在依然是我们改革的重要内容。每一个专业均必须根据自身人才培养要求找出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也可相同。
(6)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升华,是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一种独特的教学形态,融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导向:让学生完成一个项目,以布置、设计、查资料、实施、效果、小结、评价等整个过程。这就是实现了融教学为一体,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专业建设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对接;学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8)“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及兼职教师建设。“双师”素质指的是专任教师既要能讲授理论课,也有企业的级别(或社会职业职称——称为双师型),是有一定的技能,能胜任实践教学。“双师”结构,以专任教师小范围而言,专任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有部分具有双师素质、双师型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以高职专业教学团队总体大范围而言,团队既包括专业专任教师,也包括从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前者主要承担理论课,后者主要承担实践课。对于兼职教师的要求,最初的要求有就行了,后来发展为要是一定比例,现在要求他们要承担相当比例的专业课程。对于省级以上重点专业,现在趋势要求要有双专业带头人,既专业专任教师一名,有影响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一名。
(9)“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所谓“校中厂”是指由企业投资或输入设备、文化,建在校内的集生产、教学、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技术研发五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所谓“厂中校”是指将一些理实一体化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学校搬至企业去讲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一种教学。显然“二厂”能大大提升生产性实训比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二厂”彰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10)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多学期指的是六个学期以上;分段式指的是将专业课教学按时间段安排教学。这种教学组织模式体现以技能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了如何将一些教学资源虽不为我所有,但可为我所用的先进教学设计。
(11)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今后高职招生的生源将主要为中职毕业生,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做好衔接。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要求。
2.勇做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前面已多次谈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虽然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合作的成败,合作的实效和紧密性,主要因素还在于学校,在于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要为校企合作作贡献关键在于教师个人及团队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行业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坚持下企业锻炼,提高双师素质
这是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没有双师素质就不能胜任人才培养工作,就无法在行业企业有知名度和影响力。
4.积极投入教学基本建设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规章制度、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
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核心,教学改革是动力,教学规章制度、教材建设是保障,实习实训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学改革包括办学体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开发改革,“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改革等。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四种育人中环境育人。高职校园文化应当是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体。高职院校要营造企业的职场氛围、理念、管理、制度、价值等取向。高职校园文化还一定要显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立德树人的理念。
5.积极参与“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全称“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简称为“质量工程”。由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走内涵发展道路,为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于2003年推出的精品课程评审开始,2007年全面启动。“质量工程”项目分部省两级,包括示范院校建设、专业、团队、名师、实训基地等项目。我省实施的项目共有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实训基地、楚天技能名师等项目。其中教改试点专业经三年建设验收合格后,称为省级重点专业,楚天技能名师必须先批准设岗,然后再提交名师人选(今年同步),省级实训基地经三年建设验收合格后,被授予省级教学基地称号。
积极参加“质量工程“,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是提高自我素质,提高自我和学校声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211大学,凡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若是正教授直接进三级;若是副教授直接进五级。
质量工程中的精品课程评审,国家和省已停止原先的办法,国家从2012年改革从已是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中遴选“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我认为我省的精品课程评审在2012年停止后,也会仿效国家的做法。
6.积极学习部省两级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熟悉其内涵
我国在经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连续几年扩招而至使质量下滑的外延发展后,根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提出内涵发展的理念并推出了促进内涵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主是一项主要措施。2005年~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推出,2009年全面实施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各省市结合自身情况,在教育部制订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拟订本地的实施细则,包括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既有对学校硬件设施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对内涵、软件有更为明确的要求。国家规定,每五年轮回评估一次。我省因为高职管理归属发生了变化,评估工作已暂停了一年度,省教育厅计划今年起动。
由于评估指标体系对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认真学习之、熟悉之,就能判断怎么做才符合国家的要求。
7.终身学习、虚心学习、勇于交流
国家正在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国家对高职学生也提出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作为高职的教育者一定会遵循中华传统文化“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教,努力学习,终身学习,虚心学习。何况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今天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明天有可能过时,不学习将会被泊在沙滩上无所作为。作为人师必须身先士卒、孜孜不倦,以学而不厌的态度感召学生,以先进的理念,现代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实现中国梦、释放正能量而努力贡献。
交流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年青教师要主动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向兄弟院校的教师学习,通过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增长自己的才干。教研室、课程组的活动,就是交流、切磋的好平台;说专业、说课也是交流的好方式。
8.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师,一定要遵循党和国家的要求,始终不渝执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天降大任于斯人,认真履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即为大任。
少数教师存在的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等现象,有悖中华传统文化,有悖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不仅给学生树立了不好的形象,有害于人才培养,也一定会贻误自己的前程的。
学校制订的《教师工作规范》是一部很好的文件,每个学校都制订有,期望教师们认真执行之。
Copyright © 2010-2011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在线 版权所有 地址: 汤逊湖校区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中洲岛 邮政编码:430202